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题

更新于:2020-02-14 12:49:17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A. 师不必贤于弟子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吾从而师之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顺流而东也

  6.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 客有吹洞箫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http://xiezuoyi.com/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辄能语其要( ) (2)轼诣武卫营( )

  8.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9.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 “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B.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1.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4分)

  (2)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5分)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9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 下面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冬至,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代中国的节日。

  B.思家,是羁旅愁思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主题。

  C.白居易,盛唐时期的代表性作家,《春晓》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

  D.驿,即“驿站”,过去指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13. 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思家”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11分)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②,青眼聊因美酒横③。

  万里归船弄④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 ①痴儿:呆子,指自己。 ②朱弦已为佳人绝:这里用伯牙与钟子期典故。伯牙善弹琴,钟子期是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弄断琴弦不再弹。③青眼聊因美酒横:晋代阮籍能作青白眼,白眼看世俗人,青眼看喜欢的人。青眼,表示重视。聊,暂且。④弄:演奏。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这首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 ”。

  (3)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4)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5)变与不变的争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 , 。”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16—18题。(6分)

  前方(节选)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行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出,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谩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记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故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谩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思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出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的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6.根据语段,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但在他们内心深出,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谩无尽头的路上。

  17.离家与归家的实质都是什么?(2分)

  18.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2分)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烟雨淹城

  涂万作

  ①风从远处吹来,在繁繁复复的蒹葭间流动,一座历经沧桑的淹国故都若隐若现,梦回春秋,常州淹城。

  ②《诗经》开篇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年时光,讲述一个美丽邂逅:翩翩少年,寤寐思怀,辗转反侧,只为伊人。少年抚琴弄瑟,唱着心中的情歌,爱在钟鼓声中成熟。关雎井边,执子之手;外城河畔,与子白头。

  ③常州人传说《关雎》中“窈窕淑女”原型,正是淹城的主宰者淹君的女儿百灵公主,而那位“好逑”君子则是留国的王子南。

  ④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的泽国水乡,是春秋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地面水城遗址。淹国最早为奄国,淹君即奄君。淹城诚如其名,三河环绕构成三道天然防线,是冷兵器时代上佳用兵之地。关于淹城及淹城主人历史真实的研究,一说淹城乃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即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因背叛周成王被逐,率残部辗转南下,在此开河筑城;一说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不满阖闾刺杀王僚夺取王位,与之决裂,并在封地建造此城。

  ⑤遗址文化是古代人类建筑文明与艺术智慧交融的结晶,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捡一块瓦就是历史。淹城遗址出土文物逾千件,最轰动学界的,是在内城发掘出的一批国宝级独木船,其中最大的一只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被誉为“天下第二舟”。

  ⑥我是仲冬时节造访淹城的,这个占地面积逾七平方公里的故都遗址,沉睡在一片苍郁的草木深处,子城河沿岸的索索蒹葭与水中的点点残荷,仿佛在诉说曾经戎马倥偬的铁血岁月,以及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顺着关雎桥一路走来,会馆长亭,廊桥古驿,以及渡口孤舟,一派春秋遗韵。凭栏四望,但见城依势而逶迤,水环抱而淼淼,三城之内,茂林修竹,古木扶疏,墩坝错落,井然有序。一如民谣所歌:“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清末《淹城记》云:“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钓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耶。”足见淹城之美。

  ⑦诞生于江南腹地的文化淹城,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诠释了一个神秘国度的匆匆过往。曾几何时,金戈铁马,群雄争霸;诸子百家,人文荟萃。一个个古风洋溢的朝代,成就了“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看徐州,春秋看淹城”的特定文化符号。淹城就这样从历史深处走来,2004年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定义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被人们誉为“中国江南第一水城”。

  ⑧走过一片芦苇堤,来到紫罗城内淹君殿遗址,这里曾是淹君临朝理政与日常生活之所。试想当年,应是殿宇高阔,辉煌至极。如今衰草遮蔽,一片空旷,让人不胜叹惋!这座凝聚着中华易学文化精髓的几何图水城,形似龟背,环回曲折,奥妙无穷。徜徉其间,仿佛走进古老的迷宫,感觉是那样悠远而神秘。

  ⑨淹城最神奇的传说莫过于金井、玉井的故事。相传金井玉井是淹城殿阁两边的聚宝盆,金井中有金门槛,每当天空出现“七巧云”的时候,井中便鼓乐声声,井口金光烁烁。而玉井又称玉龟井,说淹君有白玉龟一对,乃护国之宝。白玉龟每天生蛋一枚,形如白玉。玉蛋在井底堆积,银光闪闪。金井玉井,金银掩映,暗喻着淹君的贪婪与富有。淹城还是文人武将涉足之地,据说南宋名帅岳飞那句至理名言“文官不贪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就会太平”,就是在屯兵淹城时对将士们说的。

  ⑩走春秋淹城,读千年故事。淹城就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史,一座形象的演兵场,一支古老而悠扬的江南牧歌!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经•关雎》里记载的故事,其女主人公的原型正是淹城主宰者的女儿百灵公主,而那位男主人公的原型则是留国的王子南。

  B.文章第⑥段描绘了淹城遗址美丽的自然风光,并通过引用民谣和清代《淹城记》的记载,来形成今昔对比,读后让人不胜叹惋。

  C.文章第⑨段讲述了金井玉井的传说,引用岳飞的名言,既表现了当时淹国的富有,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淹国没落灭亡的根由。

  D.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把淹城的现实与历史,传说与史实有机结合,相互穿插,展示了这个神秘故都的历史文化魅力。

  20.文章写了淹城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21.文章中说“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捡一块瓦就是历史”,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你是否

  赞同这种观点?(6分)

  四、作文(7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史铁生守候地坛,思考人生的价值;海伦•凯勒守候光明,感受生活的美好;雨果守候人性,书写希望的光亮……人生就是一种守候。有了守候,才有憧憬,才有美丽。

  请以“美丽的守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答案

  1.B

  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

  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主语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

  2.D 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

  3.A 共有两处错误。第一,“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第二,“综合”应修饰“利用”。

  4.C。例句表示被动,A项可译为比, B项泽为从,D项泽为在,只有C项与例句相同表示被动。

  5.C。例句“师”名词意动,以……为师;A舞、泣:动词使动; B水:名作动;C侣、友:同例句;D 东:名作动

  6.D

  7.(2分)(语,说出。诣,到……去。各1分)

  8.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9.C 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10.B “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厌:心服 。

  11.

  (1)(5分)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2)(5分)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

  (3)(3分)略

  12. C  “《春晓》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错,《春晓》是孟浩然的作品。

  13. ①刻画自己的孤单.“抱膝灯前影伴身”勾画了作者呆坐的情态,表达作者远离家人时内心的孤寂。②想象家人的惦记(念及)。不说自己思家,而说家人“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烘托思家之情的浓烈。

  14.(11分)

  (1)(3分)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

  (2)(4分)颈联两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表达了无人理解的孤独之感;借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

  (3)(4分)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15.略

  16.(2分)家:精神家园;路:人生之路。

  17.(2分)寻找精神寄托

  18.对有追求的人而言,“前方”就是精神家园。对没有精神追求的人而言,前方就是“旷野”,即便前方是生他养他的家,也永远是“旷野”!

  19. C (A.《关雎》中男女主人公的原型只是常州人的传说。B.“形成今昔对比”错。D.“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错。)

  20.①自然风光优美。②历史文化悠久。③建筑文明发达。

  (解析:城市的特点常从环境、建筑、文化等方面考虑。第④至⑥段写淹城自然风光的美;第⑦段由首句“文化淹城”和“春秋看淹城”可知是写淹城历史文化的悠久;第⑧⑨段“紫罗城内淹君殿遗址”和“金井”“玉井”的描写,突出淹城建筑文明发达。)

  21.这是作者对淹城遗址的高度评价,表现了作者对遗址文化珍视、保护的态度。

  (示例一)赞同这种观点。因为遗址文化是古代人类建筑文明与艺术智慧交融的结晶,遗址中现存的每一片土、每一块瓦,可能都凝聚着特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对它们的珍视与保护,体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

  (示例二)不赞同这种观点。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淹城遗址的偏爱,略显夸张。就算是文物,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大小之别,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寸土、每一块瓦都进行原封不动的保护。

  (解析)可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再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或两个方面来回答。答案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应言之成理,不能脱离文本原意。

  22.文题中的“美丽”,可以有如下三种解读:一是守候的对象是美丽的,二是守候的方式是美丽的,三是守候的过程是美丽的。而对“守候”,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一是有“等待”和“看护”之意,二是必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三是更强调“坚守”的意志品质。在下笔之前,写作者必须想清、想透三个问题:一是“守候”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从而避免行文的泛化。二是“美丽”在何处?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突出重点、集中笔力,从而避免旁逸斜出。三是如何来“守候”?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精心构思,匠心独运,从而避免平铺直叙。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其实还需有一个从“抽象――具象――抽象”的跳荡过程,“抽象――具象”是写作内容的实化,“具象――抽象”是写作意旨的升华。在议论文写作中,还需要透过表象看清本质,并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加以审视。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不仅有立意的深度,而且有内容的厚度。

  有关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人有时候很多无奈 的心情都是自作自受,给自己一点空间,给未来一点期待,生活才会更加自由洒脱。

  ②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去铸炼自己高尚的情操, 自己的文化素养。

  ③看看博友,或婉转缠绵,或热烈激扬,或平实可亲,或高贵典雅,如行云流水,总是让我驻足 。

  A.彷徨 积淀 留连 B.徜徉 积淀 留恋

  C.彷徨 沉淀 留恋 D.徜徉 沉淀 留连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寒冬里,虽然万物在混沌和阴暗中沉睡,但是在这混沌和阴暗中,却正蓄势待发着一种不可言喻的苏醒!

  ②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批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

  ③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⑤职工代表大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纷纷就企业管理和发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只有他不赞一词,真让人疑惑。

  ⑥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B.加快药品注册、研发、上市销售的国际化步伐,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立跨境研发合作平台,推动医药产业国际化。

  C.习近平始终心系“三农”。他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D.为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去年在中国举办了G20杭州峰会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出了“中国药方”,在各国和国际组织中达成了广泛共识,赢得了一片掌声。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5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5分)

  三、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秋兴八首(其五)

  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1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蓬莱宫阙”是指大明宫,“南山”特指终南山,“对”字显示以“南山”为参照,突出了宫殿的宏伟高耸的气势。

  B.“承露金茎”一说是指武则天修造的“天枢”铜柱,与“霄汉间”直接组合,暗示铜柱高可入云,气势非凡,令人景仰。

  C.“西望”句是说在宫殿上西望可见王母瑶池;瑶池在昆仑山侧,距离长安本很遥远,这里主要是为了暗写昆仑之高。

  D.古人认为紫色与当官有关,“东来”句是写欲官者纷纷从东边赶来,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具有讽刺意味。

  E.“云移雉尾开宫扇”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阿房宫赋》)所用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出人意料的情趣美。

  11.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四、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岳阳楼记》中的“ , ”从时间角度表现了洞庭湖景象的千变万化。

  (2)《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 。

  (3)《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 ,

  。

  五、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B.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C.“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摹景神韵。

  D.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5分)

  15.谈谈你对文中画波浪线段的理解。(4分)

  六、新闻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个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得打电话,要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B.报道突出了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C.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是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D.本文不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违背了客观新闻语言应当客观平实的要求。

  17.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6分)

  18.为什么说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七、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9.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三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6分)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1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尽快与我洽谈。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0.下面是某家电视台同一频道在一个月内播放的两幅画面,请分别给这两幅画面设计画外音。(6分)

  画面一:冬日,晴空。北京街头出现了色彩缤纷的花卉和高大繁茂的热带乔木,人们饶有兴趣地观看、议论。

  [画外音] (不超过35字)

  画面二:一位生态学家,指着街头一株株仿真的椰子树说:“这些用化学原料制成的椰子树不仅起不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阳光照射下还会释放有害气体……”

  [画外音] (不超过35字)

  八、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学生迷恋游戏机,商家欺骗消费者,是一种“错位”;让子女当一天家长,让闯红灯的人当一回交警,这也是一种“错位”。

  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和见闻吗?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请以“错位”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A(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由前文的“无奈”一词,可知①应选“彷徨”。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沉淀:凝聚,积累。由后文的“文化素养”一词,可知②应选“积淀”。留连:指舍不得离去。留恋:指依恋牵挂某个地方不忍舍弃或离开。由语境知③应选“留连”。)

  2.A(①不合语法。蓄势待发:指随时准备进攻,原意是半蹲着的人随时准备站起来冲出去。该成语后面不能接宾语;②对象错误。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不能用在“石窟”上;③顺风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符合语境;④用错对象。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只能对自己使用,不能对别人使用;⑤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使用正确;⑥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使用正确。)

  3.C(A项缺少宾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后加上“的状况”;B项语序不当,应为“研发、注册”;D项句式杂糅,应把“G20”前的“了”改为“的”;成分残缺,于“在各国”前加“这次会议”。)

  4.B(③句中“但”一词表示对上文的转折,表示新的观点,故③应填入第一个横线处。⑥句承接上句,表明发生的具体改变是什么,故⑥应填入第二个横线处。⑤句开始具体阐明变化的表现,“在……”表示大背景,故⑤应填入第三个横线处。④是具体阐明变化的表现,并有主语“人们”,故④应填入第四个横线处。②进一步说明人们的变化,与④句共主语,故②应填入第五个横线处。①“反而”与前句中“不再”构成关联,是对分享经济的说明,故①应填入第六个横线处。本题应依次填入③⑥⑤④②①,与B项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二、5.C(绳,制裁,惩治。可结合成语“绳之以法”来理解)

  6.C(C连词,表顺承;A介词,把/介词,因为;B动词,作为/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D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助词,表停顿)

  7.A

  8.C(C项的“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一句与原文不符,原文表述“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法度惩治。所以原文并未表示以后都减轻刑罚的意思。)

  9.(10分)(1)如果(他们)不凭借(意译为“靠”也可)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他们)像蜜蜂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贼,那么祸患可就严重了。

  得分点:“苟”,译为“如果”(1分),“盐”,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贩卖私盐”(1分),“自活”宾语前置句式(1分),“蜂聚”,蜂,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聚集起来(1分),“深”译为“严重”(1分)。

  (2)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

  得分点:判断句(1分),“尚”,译为“尚且”(1分),“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叫他的名字”(1分),句子大意(2分)。

  附译文: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举进士,舆论把张咏作为首位被推荐的人。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没考中进士,张咏便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作为首选,众人赞许张咏能够谦让。恰逢李沆、宋湜、寇准连续推荐他的才干,把张咏任命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张咏)上奏建议撤去归、峡二州的送水夫,被就地转任为太常博士。宋太宗听闻他的过人才干,召他回京。张永德担任并、代二州部署,有个小校官违反法律,被他鞭打至死。皇帝下诏审治他的罪过。张咏将诏书封好退还,并说:“陛下正委派张永德边疆地区的官职,如果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追究责骂主帅,我恐怕下级会有轻视上级的心理。”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情(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作为(进言的)依据,太宗改变态度慰抚他。

  (张咏)出京掌管益州(政务),当时李顺发动叛乱,王继恩、上官正统率士兵攻击讨伐,但让军队停驻不再前进。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出击,然后盛情举行宴会为他饯行。上官正从此决意出兵深入,(最终)基本战胜(敌人)。当(叛军)侵犯劫掠的时候,民众有很多被胁迫跟随(叛军),张咏下达公文将朝廷的恩德信义告谕民众,使他们各自回归乡里。

  当初,蜀地士子知道专意学问,但不喜欢做官入仕。张咏考察益州人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当地人称赞;于是敦促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全都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听从劝说(意指参加科举然后做官)。

  咸平二年,这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这一年歉收,民众大多私自卖盐来养活自己。(当地)捕获了数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他们的刑罚然后遣散他们。下属官吏请求说:“(如果)不用法律严厉制裁他们,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有十万人家,挨饿的人有八九万,如果(他们)不凭借(意译为“靠”也可)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他们)像蜜蜂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贼,那么祸患可就严重了。等秋天收获(庄稼),当会依旧按原来的法律办事。”咸平五年,宋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郡的政绩优异,又命(他)出任益州知州。恰好(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您在蜀地,朕就没有照管西方事务的忧虑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是少年同学。傅霖隐居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寻访傅霖三十年,没有能够找到。到这时(傅霖)前来谒见,守门小吏禀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道:“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

  三、10.CD(C项中的“这里主要是为了暗写昆仑之高”错,应为“这里主要是为了暗写长安宫殿之巍峨”。D项中的“欲官者纷纷从东边赶来,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具有讽刺意味”错,应是用典,“紫气东来”是借环境突出长安的不同凡响。)(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

  11.(6分)①有漂泊异地、沦落边陲的落寞:“一卧沧江”是夸张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滞留在夔州,无可奈何。

  ②有时光匆逝、人生忽老的感慨:“惊岁晚”,说明一年又将尽,而自己惊觉岁月流逝,年华不再。

  ③有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伤:由“卧”而“惊”,自己只能于梦中回顾往昔效命朝廷的场景,暗示现实报国无门的苦况。

  ④有时来运转、效命朝廷的期盼:“几回青琐点朝班”意思是“我”又记起了那仅有的几次上朝,表现出对朝堂效命的希冀。

  (每答出一点给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12.(6分)(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五、13.(3分)C(A“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错误。B“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错误。D“对农耕生活的向往”错误)

  14.(5分)①比喻(1分)、拟人(1分)、排比(1分)。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1分);增强形象感(1分)。

  15.(4分)“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1分),“梯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1分)。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1分),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1分)

  六、16.(3分)D(虽然使用了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的词语,但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是恰当的)

  17.(6分)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2分)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2分),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2分)

  18.(6分)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2分)

  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2分)

  ③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2分)

  七、19.(6分)(1)“惠顾”改为“浏览”;(2)“你”改为“贵”;(3)“洽谈”改为“联系”。

  20.(6分)[画外音一]园林工人精心装饰着冬日的北京,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画外音二]没有科学便没有环保,生态学家呼吁,去掉装饰,还原冬天的本色。

  八、21.作文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参考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各项中,有两处注音错误的是( )

  A.记载(zài) 抹煞(mǒ) 咀嚼(jué) 皓(hào)首穷经

  B.斐(fěi)然 爱憎(zèng) 模(mó)样 纷繁芜(wú)杂

  C.踱(duó)步 参差(cī) 纤(qiàn)腰 蓊蓊(wěng)郁郁

  D.嫉(jí)恨 诽谤(bànɡ) 颤(chàn)动 卓(zhuó)有成效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点缀 枯躁 要诀 口诵心唯

  B. 木椽 绷带 嫡亲 变换莫测

  C. 掂记 幔子 潺潺 苍皇失措

  D. 晌午 凫水 嬉游 卷帙浩繁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 喜悦。

  ②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 ,紫黄碧黛同时消失。

  ③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④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 ,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

  A.衷心 姿势 湮没 墨守成规

  B.忠心 姿势 淹没 故步自封

  C.衷心 姿态 湮没 故步自封

  D.忠心 姿态 淹没 墨守成规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超市占地面积很大,管理规范,货物排列得井井有条,让顾客一进门就了如指掌,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②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③他兼善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而最为精妙者,当推行、草二体。其行、草书,既传古意,又能独辟蹊径。故其下笔遒劲有力,气脉通灵。

  ④你对用户越了解,越容易掌握他们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以及有什么需求。这样就不用你再找选题了,选题会锲而不舍地跑到你的脑子里。

  ⑤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⑥闽籍侨胞中有许多“四有人士”,即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尤其在东南亚,他们的地位是说一不二的。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一个能力强大的火箭家族,不仅能满足部分国外用户的需求,更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在世界上也是可以引以为傲的。

  B.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

  C.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D.作为中国的建筑师,竟然读不懂自己祖先所写的建筑专书,这让梁思成无法忍受,立志回国终身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6.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进住鄂县之樊口

  C.共其乏困 卿能办之者诚决

  D.君子生非异也 五万兵难卒合

  7.下列各句中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绝江河 绝:横渡

  B.若不阙秦 阙:亏损,削弱

  C.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赞:赞赏

  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8. 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①不拘于时 ②肃追于宇下

  C、①其可怪也欤 ②失其所与

  D、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9.下列选项中,词类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园日涉以成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或棹孤舟 晋军函陵

  C.吾从而师之 不耻相师

  D.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越国以鄙远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 B.行李之往来 C.致殷勤之意 D.学不可以已

  11.下列各组文言句子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

  B.既自以心为形役 农人告余以春及

  C.刘备天下枭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蚓无爪牙之利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12.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欧阳修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柳宗元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B.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诗》《书》《易》《礼》《春秋》《乐》六种经书。

  C. 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少数友人交往。“三径”常用来喻指归隐。

  D.《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时间编成。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5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三、课外文言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丁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①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注:①“梐枑”是古代官府门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栅栏。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亲以孝闻:侍奉

  B. 真卿度必反:预料

  C. 阳托霖雨:通“佯”,假装

  D. 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太平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B.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C.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D.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真卿为官勤谨,深得民心。他在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期间,判决了久而不决的五原冤案,被当地百姓誉为“御史雨”。

  B.颜真卿才兼文武,隐忍负重。当叛贼攻破洛阳,杀了留守将领并以他们的首级示众时,他强忍悲痛,暂时隐瞒真相安抚军心。

  C.颜真卿守正重礼,勇于弹劾。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亲死后灵柩停放在寺庙内二十九年不下葬,颜真卿奏本弹劾,反响强烈。

  D.颜真卿不畏强暴,忠贞刚烈。面对反贼李希烈威逼,颜真卿坚守气节宁死不屈,宁愿赴火自焚也不改其大义凛然的志节。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対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阙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运用“子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

  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与不平。

  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

  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2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22.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8分)

  五.(共13分)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5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4.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2)《师说》中辩证看待老师、弟子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将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作者以云鸟自喻,表达了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儿飞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8年暑期,“爱心冰箱”为高温下辛苦工作的户外工作者免费提供消暑饮品的图片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爱心冰箱”通常指人们把自己多余的食物等放入室外特定的“冰箱”中,供需要的人使用,近年来“爱心冰箱”在我国许多城市逐渐风行。但在实际运行中,“爱心冰箱”也引起一些人的质疑。例如有人天天想领“免费的午餐”;放入“爱心冰箱”的食品安全性没人把关;带着孩子到“爱心冰箱”拿面包的家长不在少数,教育孩子要心怀感恩的却寥寥无几。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 B 解析 A.记载(zǎi) B.爱憎(zēng) 模(mú)样 C.纤(xiān)腰D.全对

  2. D 解析 A.枯燥 口诵心惟 B. 变幻莫测 C. 惦记 仓皇失措

  3.C解析 衷心是发自内心,忠心是对人或事物忠诚。“姿态”含有态度在内,表现荷叶的形象;“姿势”仅表示动作的状态。“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墨守成规: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 B 解析 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不合语境。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使用正确。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新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使用正确。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用错对象。应改为“源源不断”。涵泳优游:这里指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体会,自得其乐。使用正确。说一不二:形容说话算数;也形容专横,独断独行。用错对象。应改为“举足轻重”。

  5. C 解析 A项语序不当,“能满足部分国外用户的需求”与“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应调换顺序。B项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和“由……诱发”。D项偷换主语,“立志”前应加上“他”。

  6.B解析A 有通“又” 知通“智” B 住通“驻” C 共通“供” 诚通“请” D 生通“性” 卒通“猝”

  7.C赞:辅助,协助

  8.A解析A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介词,被 介词,到

  C、语气词,表感叹 代词,代自己 D、竟然 是

  9.A解析A.名作状 名作动 B.名作动 C.意动 D.形作名

  10.D解析 A 众人:古意一般人 今意很多人 B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 今意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C殷勤:古意恳切慰问,今意热情而周到

  11.B解析A.宾语前置 B.被动 状后 C.判断 D.定后

  12. A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13.C “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缺少证据,说法绝对。

  14.D 曲解文意。据尾段可知,原文的观点是“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而选项却说“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因此D项错误。

  15.B 与文意不符。据首段可知,“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而非选项中的“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三、课外文言阅读(共14分)

  16. D. 治:治理

  17. D 本题断句疑难之处集中在两处:一是对“辞日”与“当阙”的意思的理解。“辞日”是辞行那天,“当阙”是正对着行宫,根据上下文,应该是广平王“当阙不敢乘”。二是古代礼仪常识。按照古代礼仪,广平王在行宫门前不敢骑马,快步走出栅栏后就可以骑马了。“梐枑(bìhù)”是古代官府门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栅栏,所以断成“趋出梐枑乃乘”才合乎情理。据此,可判定D项断句正确。

  18. A 对象错误。被当地百姓誉为“御史雨”的是那天下的雨,不是颜真卿这个人。

  19. (5分)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绐”“素”各1分,句子含意3分)

  【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郡临沂县人。年少时学习勤奋,词采华美,尤其擅长书法。开元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考中甲科。侍奉父母凭借孝顺闻名。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桩冤案,很久不能决断,颜真卿到任后,立即查明情况。当时正值大旱,案件判决后就下雨了,当地人称这是“御史雨”。又担任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亲去世二十九年,仍停柩在寺庙院内,颜真卿奏本弹劾他,郑氏兄弟三十年未被录用,全国轰动。(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调任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恼火他不亲附自己,调(他)出京任平原郡太守。

  安禄山刚露出反叛的苗头,颜真卿预料(他)定会叛乱,假托久遭阴雨,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挑选丁壮,充实府库。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杀了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派段子光送三人的首级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于是腰斩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级。过了几天,用稻草扎成躯体接到首级上,装殓并祭奠,设灵位哭祭了他们,十七郡同一天主动归顺,共同推举颜真卿为主帅,有军队二十多万。

  当时朝廷纷乱无暇他顾,而颜真卿约束管理一如往日。广平王统率二十万军队前去平定长安,辞别那天,在宫门前不敢乘马,急步走出宫外设置的木栅樘桓后方才骑上。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颜真卿上奏弹劾他。皇帝(将他的)奏章还回,安慰并答复(他)说:“朕的儿子每次出行,(朕)都谆谆教诫,因此不敢有失。管崇嗣年老又跛足,你姑且宽容他。”百官都十分恭敬。

  李希烈僭越称皇帝,派人询问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掌管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罢了!”(李希烈)派将领辛景臻、安华来到他的住处,在院中堆积柴草说:“再不屈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直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派阉奴等人谋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阉奴说:“应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失礼,罪应处死,但使者何时从长安来?”阉奴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只是反贼罢了,为何称诏书!”(阉奴)于是勒死了他,(颜真卿)享年七十六岁。儿子颜预、颜硕护送灵柩回朝,皇帝(为他)停止上朝五天,追赠司徒,谧号为文忠。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

  20. A B

  A “身心疲惫”“孤独失落”错,作者虽然“孑然一身”,但未停止寻找,表明他对徽墨感情深厚,为寻找徽墨而执着坚定的态度。B.“徽墨式微的原因”结合第五段可知,还有书写工具的变化、墨汁的出现等。

  21.

  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2分),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2分),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1分)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1分)。

  22.

  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2分)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3分)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3分)

  五.(共13分)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5分)

  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采分点:是故 无 所字结构 判断句 整体句意)

  24.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六、作文(60分)

  25. 写作提示

  该则作文材料,以“爱心冰箱”为叙述对象,从而引发考生思考,由小见大,体现出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命题宗旨。审题时,应明确“爱心冰箱”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让人人做慈善成为可能,在公益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考生对“爱心冰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立意时可由小见大,通过“爱心冰箱”挖掘其背后反映的人文精神、社会现象等,由浅入深进行论述说理。

  参考立意: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使人快乐;②“爱心冰箱”传递爱心,让善举延续;③杜绝浪费,传递社会正能量;④个人爱心不止,社会暖流不息,用善心锁住城市温度;⑤“爱心冰箱”弘扬了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美德;⑥要做好公益善举,还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⑦“用心”需要真真实实,“爱心”也需规范化管理;⑧言传身教很重要,在“一片面包”中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等等。(如有其他立意,只要符合材料内容亦可)

上一篇 2018初三化学基础知识点 下一篇 初三上册物理期中测试卷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