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卷题

更新于:2020-02-14 12:49:56

  关于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茶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荼也。”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国。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在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中国十大名茶:1、杭州龙井。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誉中外。2、苏州碧螺春。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 细嫩芽头炒制而成,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3、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4、庐山云雾。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5、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6、恩施玉露。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7、白毫银针。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8、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乌龙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9、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好的铁观音,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10、普洱茶。普洱属于黑茶,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 、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茶经》诞生后茶大行其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明代文人学士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很有味道:“……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饮誉全球。有文人学士的参与,更显底蕴丰厚、音韵悠长。

  (选自《咬文嚼字•汉字趣编之十六》)

  1、下列有关“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中“荼,苦荼也”和《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是证明。

  B.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从而使茶具有了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C.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茶业已经在巴蜀地区兴起。

  D.“茶”这个字出现较迟,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才出现。

  2、下列有关“中国十大名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绿茶、白茶、黑茶等品类,杭州龙井、庐山云雾、恩施玉露属于绿茶。

  B.“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的因产地得名,有的因形得名,因形得名的有苏州碧螺春、六安瓜片、白毫银针。

  C.好的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冲泡后,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兰花香,后尝纯浓味,回味无穷。

  D.普洱茶被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当作养生妙品,正是因为普洱茶特殊的药 理作用。

  3、根据原 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文人饮茶的兴起带来了咏茶的诗词歌赋的出现,茶走入了文化圈,起着精神和社会作用。

  B.唐代禅教兴起,寺庙因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而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这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C.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这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D.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暗合了明代文人学士追求的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新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汝训,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http://xiezuoyi.com/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5分)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

  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 ,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 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知识基础(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由地痞流氓组成的强拆队曾横行无忌,无法无天,昨天终于被公安机关依法批捕,广大市民无不________________。

  ②《芈月传》中孙俪对不同阶段芈月内心世界的把握精准到位,表演举重若轻,观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向性格直率的冯“小刚炮”面对个别别有用心的记者故意挑事的提问再次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对该记者痛加斥责,揭露其唯恐天下不乱的恶毒用心。

  A.拍案叫绝、拍手称快、拍案而起

  B.拍案而起、拍案叫绝、拍手称快

  C.拍手称快、拍案叫绝、拍案而起

  D.拍手称快、拍案而起、拍案叫绝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污染排放企业采取使用低硫优质煤、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减轻生产负荷等措施,就能把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 现行排放标准限值的80%以下。

  B.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中国三军仪仗队阵容规模不仅创下历史之最,而且女兵军乐队也首次亮相。

  C.发生在印度孟买的火车脱轨事故,是由于机车设备陈旧、人员超载、事故预警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的,相信相关人员会受到应有的惩处。

  D.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通过本科教学工程、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正在努力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 “次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

  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④②⑥①③⑤ B.④②⑤⑥①③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①②④⑤⑥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 ① 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 ② ,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 ③ 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

  16.来到陌生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行为,请根据要求续写句子。(6分)

  要求:①语意合理连贯,符合语境。

  ②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手法。

  ③句式相同,字数大致相等。

  来到陌生的贾府,林黛玉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被人耻笑;来到陌生的鲁镇,祥林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到陌生的海域,桑地亚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到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一)参考答案

  1、B。A项,张冠李戴,文中“《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为了证明“茶在我国出现很早”。C项,“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茶业已经在巴蜀地区兴起”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D项,“‘茶’这个字在汉代才出现”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根据原文可知“‘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2、D项,“正是因为普洱茶特殊的药理作用”这一说法不全面,属于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可知原因还有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

  3、D.A项,“起着精神和社会作用”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B项,“这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这一说法有误,原文是“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此处属于强加因果。C项,根据原文“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可知,C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4、A.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如“默默者显”“谔谔者绌”句式一致,中间要断开;也可借助标志词,如“而”“此”常用于句首,其前要断开。另外本句中还可根据一些名词,如“职”“乘舆”“言官”等即可作出判断。

  5、D项对“谥号”的解说不当,正确的说法是:谥号,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有功绩的平民”不会被授予谥号。

  6、C项“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来看,“操之过急”的是彭应参。

  7、第一句得分点:“狼籍”、“发”、“荒徼”、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亲”、“以”、“不之罪”(宾语前置)、句子大意。

  (1)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罪行,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5分)

  (2)祭祀祖庙,皇上不想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没有怪罪他。(5分)

  8、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4分)

  9、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一点两分,答出三点即可,共六分)

  10、(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1、(1)BD

  A项“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错误,从文中看,青年并不是图钱的人,他注重的是承诺。C项“也说明他大胆冒失”这应表现了他的智慧,并且这一情节与后面的伐树出事没有必然联系。E项“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表述不准确。(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小说是以古砚“孩儿面”为线索,集中、紧凑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②通过归还古砚“孩儿面”突出人物形象,既表现出青年古朴美好的品格,也刻画出友人的内心世界。

  ③以“孩儿面”为题,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表达主题,突出人情之美。

  (3)①谨守信用。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千里迢迢归还古砚孩儿面。

  ②古朴淡泊。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一无所求,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③坚持执著。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

  ④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

  (4)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而且使得情节有了波澜。

  ②从艺术表现看,这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不仅补充人物和事 件,使内容丰富充实,而目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

  ③从人物塑造看,也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

  ④从思想内涵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叹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12、C.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①句“由地痞流氓组成的强拆队”被依法批捕,可知应选“拍手称快”,由此排除AB两项;②句讲的是演员演技好,应选“拍案叫绝”,再排除D项。故本题应选C。

  13. A。B项,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所以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的前面,应把“不仅”放到“中国三军仪仗队阵容规模”前。C项,句式杂糅,“由于……造成的”可改为“由于……”或者“由……造成的”。D项,搭配不当,“回答……答案”可改为“寻找……答案。

  14.C.③着眼整体,为总述句,总结微博弥合社会信任链条的力量来源;①先说“市场化”的手段不得力,④然后从“政府”“社会”角度解决;②承接“政府”谈“制度建设”,⑥进一步解释②中的制度建设,⑤承接上文,形成转折关系,阐述“制度”建设跟不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15 .①把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②重在表现神似

  ③夸张和变形

  16.(示例)祥林嫂像一只受惊的小鹿,躲躲闪闪,战战兢兢,唯恐被人奚落;桑迪亚哥像一头受伤的雄狮,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对付鲨鱼进攻。

  17.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核心是两种观点的碰撞:对于困难、 障碍等,一是绕道——“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一是扫平——“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材料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绕道。据此可以确定如下写作方向:

  ①学会绕道。

  ②变通可以让我们走得更顺。

  ③纠缠于小事会阻碍前进的步伐。

  ④好钢用在刀刃上。

  ⑤回避与逃避。

  ⑥绕道与扫平。

  ⑦遇到矛盾不要绕道走。

  ……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汝训,字古师,山东聊城人。隆庆五年中进士,授职元城知县,逐渐升到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是大学士王锡爵的门生,又依附申时行,很专横。王汝训上疏列出他的罪行,说:“陈与郊今天推荐巡抚,明天推荐监司。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奸情,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吏部尚书杨巍也曾对侍郎赵焕说他是个小人,陈与郊请求皇上立即将杨巍罢官。科道本是议论国事的,不吭声的人被提拔,直言进谏的人被贬退。有时直言冒犯皇上,还蒙皇上宽容。但稍稍涉及到当道的人,立即遭到贬斥。言官不难犯颜直谏,难在借刀杀人,这是为什么呢?天下唯有公正才能让人信服。现在言官不论说的对还是不对,被议论的人不论是正是邪,都模棱两可,从中调停。乞求皇上特令吏部,以后升迁,转入科道,不要厌恶异己喜欢同类,不要好阿谀之人而憎恶正直的大臣。”这时,杨巍因为执政的缘故,与陈与郊培养感情。听到王汝训言词中引用了他的话讽刺陈与郊,很生气,说:“我没有诋毁过陈汝郊。王汝训以光禄侍臣身份攻击言官,正是严重分裂政体的人。”于是将王汝训调往南京。没有多久,陈与郊因儿子杀人犯了死罪,郁郁而终。

  王汝训入朝廷为太常少卿。孟秋时节,祭祀祖庙,皇上不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不怪罪他。不久,他升为太仆卿,调为光禄。王汝训先前为少卿时,寺中每年花费二十万,到这时滥增四万多。王汝训依据《会典》,请求将内府的食用全部减去,皇上不许。

  万历二十二年,他改任左佥都御史。王汝训生性耿直、廉洁,嫉恶如仇。巡抚御史南昌彭应参平素也以正直、严厉著称,两人互相支持全力锄除豪门。乌程原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居家行为多有不轨,王汝训正准备将他绳之以法。刚好彭应参到了,与范应期有仇的人家千余人遮蔽道路、呈 上牒子。彭应参操之过急,命令乌程知县张应望抓住他,范应期自杀身亡,他的妻子吴氏到官府喊冤。皇上命令逮捕彭应参,在狱中审问,革去王汝训的职务,

  王汝训在家十五年后,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后召改为工部,署理部事。起初,矿税兴起,以资助修建大殿为名,后全部输入内库,不足以营建大殿,而四方采伐树木的需要多达千万,经费更加不够,王汝训屡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工程,都没有得到答复。在工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宦官请求经费,就上奏坚持不给,节省无益费用数万。死后,被赠为工部尚书,谥号恭介。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看到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9分,每小题3分)

  “丹培拉”与东方意蕴

  程俊礼

  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西方艺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丹培拉”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面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索。

  “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通常称作“蛋彩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丹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16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体现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

  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意”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正是在“意”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行了链接,就像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一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中国油画家主动追求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今天,以丹培拉这一西方绘画形式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意韵的“西语式表达”,写“胸中逸气”,表“象外之意”。

  为此,我以中国式的写意形式,对适合细腻描绘的传统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了颠覆式运用,在自然风景的描绘等艺术实践中,更注重色彩运用的直觉性、随机性,强调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表现性绘画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更加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的境界,在色彩的流动中,让西方的丹培拉更多一抹东方意蕴。

  1.下列关于“丹培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丹培拉是一种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作者借它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

  B.丹培拉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常称作“蛋彩画”。

  C.丹培拉绘画颜料采用的调和剂主要是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有多种混合方式。

  D.丹培拉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并达到顶峰,16世纪逐渐衰退。

  2.下列对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的速干特性的绘画颜料让传统丹培拉绘画制作耗时费力。

  B.丹培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绘画大师及其传世经典之作。

  C.丹培拉绘画的速干性适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

  D.中国画家想对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颠覆运用以创作更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境界的作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西方绘画材料的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说明绘画

  材料决定着作品画面品质、技法、语言。

  B.西方艺术家曾汲取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营养,却没有探究中国画水墨意蕴和精神情感的表

  意方式。

  C.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已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

  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D.作者试用“丹培拉”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是想赋予丹培拉以新的面貌,更多一份东

  方意蕴,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①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②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③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④。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⑦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②扣,通“叩”,敲击,敲打。③桴(fú):鼓槌。④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⑤噌(chēng )吰( hóng ):形容声音洪亮。⑥罅(xià ):裂缝。⑦窾(kuǎn )坎(kǎn )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C.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即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

  物的专著。《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它简要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

  河流的水道情况。

  B.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

  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如“丁丑”。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

  号以褒奖善行,称为谥或谥号,如周景王、魏庄子。

  D.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yì)”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

  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

  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

  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

  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

  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8-9题。(11分)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8.第二句中的“扇”字是常见的字眼,为什么却显得新鲜有味?(6分)

  9.请你简析“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篇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6个小题;超过 6个按前 6个计分。(6分)

  (1) ,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

  (2)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3)淇则有岸, 。 (《氓》)

  (4)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5)何以解忧, 。(曹操《短歌行》)

  (6) ,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 ,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8)低头弄莲子,

  。(《西洲曲》)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24分)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

  用等多种表现手法。

  B.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

  慰和希望。

  C.本文语言沉郁顿挫、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

  感体验。

  D.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

  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E.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相似,手法和情趣

  也大同小异。

  (2)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6分)

  (3)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什么还要在第④~⑥节

  详写荷叶的生长?(6分)

  (4)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

  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下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梵语(fàn ) 攀缘  水龙头 东渐于海(jiān)

  B.供养(gòng) 镂刻(lòu ) 殊不知 委曲求全

  C.夹裙(jiá ) 露脸(lòu )琉璃榻 林林种种

  D.抑或 占卦(zhān) 峭楞楞(léng) 良晨吉日

  13.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5年梅西在不停地创造辉煌,3月,梅西被西甲官网评为“史上最佳球员”。

  他的快速球球路很直,且控球精确,而变速球与滑球的准头也不遑多让。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

  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

  不到实足。

  C.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的奇妙素材,含英咀华,所过皆化;再将西洋文学技巧及

  电影手法予以捏合,乃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焕发新姿,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

  D.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贵和持中的和谐精神,正道直

  行的正义精神以及修身、礼仪诸方面表现出来的文明素养,就是他们持之以恒地

  进行德育教育的巨大成果。

  1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讲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

  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

  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C.在此次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

  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

  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15.请你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① ?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

  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

  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

  ③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

  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6.请你紧扣下面的观点,结合巴金《家》或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

  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

  不少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 。

  六、写作(60分)

  17.窗体顶端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请以“为青春着色”为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真实感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结合。

  成都市五校联考高2015级第二学期期中试题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混淆了时段,原文是“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文艺

  复兴时期达到顶峰”。

  2.B【解析】A这里指出了丹培拉的不足,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C将一种猜想说成了现实,

  也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D是作者的一种希望,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

  3.D【解析】A推理不合逻辑,原文是“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

  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B表述太绝对化,原

  文是“鲜有深入探究”。C将未然说成必然,原文是“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

  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

  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4.A【解析】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打人;

  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zhé)磔的鸟鸣声;又有一种像老人在

  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叫声)。

  5.C【解析】谥号用以褒贬善恶,不只褒奖善行。

  6.C【解析】先写出了“栖鹘”之名,写水“大声发于水上”。

  7.(1)郦道元认为(此山的)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

  像大钟一般。(译出“临”“鼓”“搏”各1分,大意2分)

  (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己认为得到了石钟

  山得名的真相。(译出“陋”“考”“实”各1分,大意2分)

  8. 扇,shān,动词,摇动扇子加速空气流动,(1分)春风摇动扇子把微微的暖意一阵一阵送来;(1分)

  “扇”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既准确地写出了春风和煦的特点,(1分)又形象生动地将无生命的

  春风写得情意绵绵,(1分)传达出心旷神怡之感,(1分)读来格外亲切,显得新鲜有味。

  9.“云间月”和“月中华”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2分)诗人借对花月的嗟叹,抒

  发好景不长、华年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3分)

  10.(1)还顾望旧乡 (2)猿鸣三声泪沾裳

  (3)隰则有泮 (4)学而不思则罔

  (5)唯有杜康(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7)榆柳荫后檐(8)莲子清如水

  (6分,每空1分,错、漏、添字及顺序颠倒均不给分。)

  (1)C、E【解析】C语言评价不恰当,应该是清新自然、朴实真挚。E两文描写重点不同——朱文重点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而季文侧重写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两文情趣不同——朱文主要抒写情感变化,季文重在表达人生感悟。(4分,每项2分。)http://xiezuoyi.com/

  (2)①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

  ②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

  ③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

  ④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满分。)

  (3)①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体现了荷花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写景状物的脉络;

  ②写景中细致地描写作者或担心或期盼的心理活动,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荷的挚爱之情;

  ③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歌颂顽强生命力的主旨;

  ④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满分。)

  (4)(8分)①季老笔下的荷是张扬生命的(1分)强者。(1分)莲子暗暗积蓄力量,破壳而出;荷

  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1分)“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让人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1分)

  ②季老笔下的荷也是彻悟生命的(1分)智者。(1分)荷塘清寂,流水脉脉,微风乍起,莲瓣

  飘落,宁静安详,飘逸洒脱,(1分)让人感受到了面对生命消逝的超然、彻悟。(1分)

  12.A【解析】B供养(gōng);C林林总总 ;D良辰吉日。

  13.B【解析】A不遑多让:不遑,表示没有时间,来不及;不遑多让多表示不比……差、跟……比起来毫

  不逊色。B实足: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十足:1. 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2. 十分充足。C

  含英咀华:英、华,花,这里指精华;咀,细嚼,引申为体味。把花朵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细

  细地琢磨、领会诗文的精华,也比喻诗文字画等富有精华。D正道直行:比喻办事公正。

  14.A【解析】B项暗换主语,导致逻辑混乱;“都能从中找到”承前省略不当,在“都”前加“他”。C

  项一面对两面配搭不当, “赢得的”与“胜负”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放“电子商务”

  后边。

  15.①什么叫文化

  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12字)

  ③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

  (6分,每空2分。)

  16.①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的新思想与禁锢人性、等级森严的旧礼教,年轻大胆、个性解放的新青年与衰

  老保守、蛮横专制的老太爷,聪明刚烈、纯洁善良的鸣凤与迂腐古怪、荒淫残忍的冯乐山,《家》

  在美丑对照中涌动着生活的激流,凸显了时代交替中的新旧冲突。

  ②《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的美丽绝伦与卡西莫多的奇丑无比,爱斯梅拉达的纯洁善良与弗罗洛

  的卑鄙毒辣,卡西莫多的丑陋外表与高尚内心,美丑对照、善恶互现,既揭示了复杂真实的人性,

  也描绘了纷繁多变的社会现实,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各110余字;排比2分,作品内容2分,阐释、连贯2分;字数不足扣1-2分。)

  17.【高考作文四川评分执行细则】

  一、作文无标题扣2分。

  二、基础等级分按标准给分,即以“题意”“中心”“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准确入等。

  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判为四等的作文,表达项、特征等级项可在三等及其以下酌情给分。

  三、特征等级分是总分的组成部分,不是奖励分,应注意区分度,但不求全面,可依据等级评分标准

  中“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特征等级分以“有

  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四、凡认为有政治观点问题的作文,可视为“立意不当”,按等级评分标准相关要求判分,并须交阅

  卷组或指导委员会商量判卷。

  五、确认为抄袭的作文,提供核查线索,经阅卷指导委员会核实后,按标准扣分,即“基础等级分”

  在四等之内评分,“特征等级分”记0分。

  六、作文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扣满8分为止。若作文只有200字以内而又未完篇者,在“内

  容”“表达”两项中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10分,“特征等级分”记0分,不再减字数分。200

  —400字且未完篇者,扣完8分字数后,“内容”和“表达”在三等级以下考虑,“特征”在第四

  等考虑。特殊文体除外,但应提交小组讨论判分。

  七、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记,扣满3分为止。

  八、若因“缺题目”、“不足字数”、“错别字”需减分的,就在评分栏中“缺题目”、“不足字数”、

  “错别字”填上应减的分数,若没有减分,在相应栏上记“0”。

  九、全篇用外语写作,一律记“0”分。全篇使用不规范汉字,交阅卷指导委员处理;局部使用不规范

  汉字,交作文组长处理。

  【补】1.大众分45分。2.高分、低分不受比例限制,尽量评出差距。3.非规定作文标题扣2分。4.文

  面差书写差扣满3分为止。

  【文言翻译】《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能铿锵作响的,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湖北黄州坐船到汝州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江西)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怀疑,根本不相信这说法。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打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磔的鸟鸣声;又有一种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钟声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大为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关于古诗】

  【注释】①扇:用作动词,吹动。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②佳人:美人。美清夜:爱清夜。达曙:到天明。酣:酒足气振的样子。这两句是说美人喜欢这清静的夜晚,通宵喝酒唱歌。③歌竟:歌唱完了。此:指下文四句歌辞。持此:仗着这支歌曲。感人多:十分动人。这两句是说美人唱完歌便长声叹息,这首歌极其动人。④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⑤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这句和下句是说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赏析】这首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古诗”中有,不过,对照起来,拟的更像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之类。

  诗写的是佳人在春天的一个“日暮”和“清夜”的感触。日暮的景色很美,天空万里无云,显得何等澄澈;春风把微微的暖意一阵一阵地送来,叫人感到多么舒适。

  面对如此景色,自然使人为之心旷神怡,而春风又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殷勤地传布着“微和”,显得人情物态极为融洽。“日暮天无云”,即目生情,出语清新自然,“春风扇微和”,“扇”的拟人,“微”字的体贴,都富于情意。这是“日暮”。“清夜”的景色又将如何呢?天色、暖意当亦如之,而后面又补写了“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显出更是花好月明,景色就更加迷人了。“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佳人喜爱这清夜,彻夜酣饮,唱歌直到天明。“佳人”,美人,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面对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激发了她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她的“酣且歌”,是对春景的陶醉,也是对人生的陶醉。上面的写景抒情,写日暮景包含清夜景,而“美清夜”又暗含日暮,清夜景又见于后幅,用笔错落互见,不同于靖节惯常的平叙,赏者当有会于心。

  后幅是乐极悲来。“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竟”者歌终也,“持此”犹得此、对此之意。大凡人们面对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爱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胜,但转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几时?佳人还会想到: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种种复杂意绪,“此”即良辰美景之谓也。下面四句或谓即佳人歌唱之辞,而理解为歌竟时的自言自语(即叹息之词)似更贴切。状“月”前用“皎皎”,又以云来烘托;状“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轻的。曹植“南国有佳人”后幅是:“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

  这首诗也是一篇寓言体作品,“佳人”显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诗中“美人迟暮”之感,正见出他某种用世之情。组诗《拟古》作于靖节晚岁,这可见作者身处易代之时,也并未忘怀世事,失去生活的热力。钟嵘在《诗品》中举此诗以为别调,评云:“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认为此诗不是一般的“田家语”,也就是说它似乎别有寄托;认为此诗并非“质直”,而是辞采华美,这在靖节诗中确不多见。写“佳人”云云,全部陶诗一百二十多首,也只有这一篇。至于方东树说此诗“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昭昧詹言》),正可作“风华清靡”一语的注脚。

  【散文赏析】

  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

  ----赏析《清塘荷韵》的艺术手法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此时,达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但一旦小白波斯猫跃入水中,随着"扑通"的响声,不仅人从静倚中惊醒,连水中的月亮也被搅得支离破碎。作者抓取人与物瞬间动静转化的细节,不论是虚拟或是实写都描写得飞动跳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复杂的影响,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朴实真挚 清新自然

  ----赏析《清塘荷韵》中荷的形象艺术手法

  文坛泰斗季羡林先生,为人正直,为文率真,在当代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既有朴素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读其散文,如同品尝陈年佳酿,醉意浓且又芳香四溢,让人回味,令人叹服。现就季羡林先生在86岁高龄时写的《清塘荷韵》一文略加分析.以求窥其一斑。

  荷花是“花中君子”,它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为历代文人传诵.人们往往以花喻人,借荷花歌颂那些洁身自好的仁人志士和耿介独立的文人雅士。季先生的《清塘荷韵》自然包含这些情愫,却又不囿于其中,作者别出心裁地以莲花顽强的生命力来歌颂自然万物“极其惊人的求生存能力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真可谓机杼独出、慧眼独具,发前人之未发之感,抒前人之难抒之情。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可是,作者种下的莲于却迟迟不长绿芽不开花,就进一步加剧了盼望荷花的急切心情。作者十分巧妙地运足了蓄势,多年的期盼和失望最终为表现荷叶满塘的惊喜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从而最充分地表现了荷叶顽强的生命力,揭示文章的意蕴。作者写“种荷”极其真诚,生怕“千年不烂”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种了莲子,十分急切地希望莲于发芽开花,因此天天到池塘观看,并且每天都要去观看好几回,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可是,投下去的第—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春天,“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这使作者十分灰心,估计“不会再有长出荷叶的希望了”。然而,莲叶好像偏偏捉弄人似的,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但希望总归只是美好的愿望,这一年,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

  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因此,第四年的清塘就一下于变得绿叶满塘了,“荷叶的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使作者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并由此而“狂喜”。如果作者仅仅局限于此,这篇文章也只能是一篇简单的散文,文章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由此引发开的对人生、对大自然深切感悟。作者通过对几年不长芽开花而一旦长芽之后就迅速蔓延的荷叶有独到的感悟,他看到了自然植物一的顽强的生命力。人生也是同样如此,没有求之若渴哪有见之若狂?没有长期的努力哪有丰收的喜悦?这也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真切的人生体验。也是只有像季羡林这样的一代大师才能真实体会到的真实情感。所以,文章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以荷喻人,凭荷抒情,借荷明理,真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凝练、自然清新,充分显示了作者驾御语言的娴熟的技巧。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情景时,动静结合,细致人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安详、柔和的画画。写荷花的倒影:“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瓤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整幅画面柔和而宁静,生动而细腻.这里没有刻意地修饰,也没有过分地夸张,就在信手描写中十分自然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这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看文章最后对残荷的描写:“连日来,天气突然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傲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理想,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我们读这段文字,读到的不只是一位老人的厚重与踏实,更是感受到了一位散文大家文笔的老到,语言的精练。

  这篇散文,除了作者描绘画面给人以清新朴实之感外,还能从炼字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底。如文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盼荷的急切与无奈:“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一个“吸”字,写尽了作者两年来对荷花无时无刻不在盼望清塘长荷花的期待心理和十分无奈却又不灰心的心情。又如写荷叶在水底扩张的句子:“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淤泥里走动”,“走动”一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荷花默默无闻却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再看写荷花满塘的句子:“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塞”字,仿佛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满塘尽是挤挤挨挨、密密麻麻的荷花的绚丽画面。

  这篇散文语言的运用特点还体现在纯熟地运用古诗句上,文中运用了一系列古诗句,每一处都能用得恰到好处。如开头写清塘少荷的失落.借用了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写荷塘荷花盛开场面时,运用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月下荷塘之幽静,运用了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等。古诗句的熟练运用不仅增加了散文的意蕴,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清新淡然的诗意之美。

  顽强的生命 超然的人生

  ----赏析《清塘荷韵》中荷的形象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季老的家门口有一方池塘,名为红湖,位于北大校园内。早年这里也曾绿叶红花,清香满塘,但

  随着一场浩劫,水面变得空空荡荡、萧索凄凉。

  又是一年花红柳绿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也吹皱了老人的心。“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它需要的是蓬勃的生命、盎然的生机,当然,最好是荷花了,可惜没有。心想,退而求其次吧--“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但芦苇毕竟不应该栖身于这方清塘,它应是秋水长天中静默的背景,是雁阵惊寒时苍凉的牧歌。塘中之苇,虽不乏诗情画意,但与荷花相比,毕竟少了几许内涵,少了那种清雅风韵。于是,眼前这方凄清的池塘就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

  2、卷柏被挡住后,打定心思不走,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安定内心,把心摆正,才能更好地成长。

  3、还可以立意为:置之死地而后生,自断退路,破釜沉舟,激发潜力,杀出一条成功之路。( 60分)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

上一篇 高一英语作文范文推荐 下一篇 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