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更新于:2024-02-13 14:54:59



1.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自然地理差异

  【活动】说感受

  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提问: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

  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

  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

  【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

  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

  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过渡】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3.秦岭-淮河

  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结合教材P5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

  ①秦岭-淮河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区;

  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 热带的分界线。

  环节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预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篇二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http://www.haoshilao.com/jiandan/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突出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

  教学策略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感触较多,从这一话题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体现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氛围及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承转:中国年俗精彩纷呈,不同的区域差别很大,那么其他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方面的知识在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和系统。这一环节很有必要。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2013年下半年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展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爸爸去哪儿》的图片。

  学生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

  设计意图: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深受学生的喜爱,再有《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而且差异明显,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环节,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但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

  教师总结转折: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熟悉的,以小组为单位读图、讨论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

  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设计意图:气温、降水变化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自然景观对比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容易掌握。

上一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教学反思5篇 下一篇 2023员工个人工作总结报告